從認知到實戰 重建投資邏輯
挑選股票,可以用這9種方法
股民們人人都向往牛市,但實際上,牛市才是大多數人虧錢的根源——
因為貪婪,因為恐懼。
不管再好的市場,哪怕是牛市,也是有漲有跌,每次牛市都是這樣,突突突地漲漲漲,漲到你覺得難受,終於下定決心一把梭,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幹活——因為市場太過狂熱,有很多人嘗到了甜頭,覺得自己加槓桿會賺更多,於是開始加槓桿投入……
這種心態,已經註定,你是要下海幹活了。
2014-2015年那一輪牛市中,有統計數據表明,自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的這18個月當中,收入最低的85%投資者損失超過2500億元人民幣,同樣在這18個月期間,收入最高的0.5%家庭卻獲得高達2540億元的回報。
散戶賠掉的,正是大戶賺到的。
除了券商營業網點新開戶股民的爆滿(全國股民新開戶數據只有月度數據,目前最新是5月份的,不能反映目前的情況),市場情緒的狂熱還有另外一個指標——融資融券額度的增加以及增加的速率。
自5月份以來,融資融券金額每天都在狂飆,特別是進入7月份以來,短短一週時間,新增融資融券額度已經突破1000億元——截止到上週末,兩融交易佔市場總成交額的比例已飆升至12%以上,這幾乎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為了避免槓桿水準迅速向2015年的模式演進,監管機構都開始未雨綢繆,證監會在上週三曝光了258家場外非法配資平臺,對投資人進行警示,而銀保監會上週更是明確表示,嚴查銀行和保險資金在股市中亂加槓桿和胡亂炒作行為。
情緒初起,且又如此狂熱——最重要的是,雖然這兩周股價大漲+債券大跌,但從股權風險溢價率上來看,目前的股市估值是中等偏上的水準,稱不上特別高估。就拿滬深300來說,上週五其PE的中位數為28.15,而我們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為3.13%——按照PE中位數來計算的股票風險溢價為0.4%,依然保持在正值的區間……
所以,股市強勢大概率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目前的基金估值,可能並不適合大手筆買入
——真正適合大手筆買入的時期,也就是2018年底到2019年初、2019年底到2020年初。
牛市裡更需要冷靜和學習,如果有人認定牛市會持續,非要在這個時候買入股票的話,我在這裡,把原來寫過的一篇關於如何為股票估值的文章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本益比(P/E)
股票估值上最常用的指標是本益比(Price/ Earnings),等於股價/每股收益(EPS,Earnings Per Share),表示投資者為了每年獲得公司一元的收益所需要支付的價格。
本益比指標適用於行業格局穩定,企業盈利穩定、成長性一般的股票,比方說採掘、建築建材、商業貿易、資訊服務、公共服務行業等,當然也包括白酒行業。
美股有蘋果,有亞馬遜,有谷歌,有非死不可,我們有茅臺,有五糧液,有工商銀行……
本益比指標還特別適合寬基類指數基金,比方像滬深300、恆生指數基金、標普指數基金等,這類基金的特點是包含數十隻甚至上百隻股票,分佈在各行各業,基金盈利是一籃子股票的盈利加權平均,穩定性高於任何一隻成分股,成長性也是這些股票的加權平均——盈利穩定、成長性一般,所以可以用PE指標,等待出現低PE時介入,高PE時賣出。比方說,港股的恆生指數基金,如果你在PE低於10的時候介入,基本上不用擔心未來的回報問題。
市淨率(P/B)
在估值指標中使用頻度上僅次於本益比的,就是市淨率指標(Price/Book Value),市淨率表示的是股票價格與每股淨資產的比率,用來衡量股票相對其現有資產在市場出售價的高低。
市淨率估值指標,適用於擁有大量固定資產並且賬面價值相對較為穩定、但具有很強的週期屬性的行業,如鋼鐵業、航空業、航運業、化工業、農林牧漁、食品飲料、鋼鐵、煤炭、餐飲旅遊等行業估值,使用市淨率指標,遠比本益比指標合適。
不過市淨率不適用於賬面價值的重置成本變動較快的公司,也不適用於固定資產較少、商譽或知識財產權較多的服務行業。
銀行股,特別是我們大A股的銀行股,不適合PE估值,因為E是失真的,銀行的PE很低,但大家都知道有隱性的壞賬,可能壞賬爆發PE一下就高了甚至E變成負數了,所以銀行股用PB估值更為合理,在PB的基礎上,再去了解信貸資產的質量,差不多就能把握銀行股買賣的時機。
對週期性行業而言,市淨率低於1或接近1的時候是低估的,而高於2則是高估。
淨資產收益率(ROE)
淨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企業稅後淨利潤/股東所有者權益。
ROE這個指標,是股票市場最常用的衡量企業盈利能力高低的指標之一,它衡量了公司股東投資的資產所實現的回報。資本回報率越高,說明公司對資本金的利用與管理越有效,帶給股東的回報就越多,這也是一個衡量企業經營狀況最基本的指標。
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是「好投資 = 好企業+好價格」,而淨資產收益率就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一個指標——證監會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在公開增發時,三年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不得低於6%。
為什麼有這個規定?
我們不妨想一下,為什麼上市公司每股淨資產是5元,而新股發行價常常遠超5元,比如說15元(市淨率是3),這是因為這家上市公司的ROE可能會遠高於銀行利率,於是上市公司溢價發行的新股才會被市場所接受。
可以說,高於銀行利率的淨資產收益率是上市公司經營的及格線,偶然一年低於銀行的利率或許可以原諒,但如果長年低於銀行利率,這家公司上市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證監會特別關注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
雖然從一般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越高越好,但有時候,過高的淨資產收益率也蘊含著風險。比如說,個別上市公司雖然淨資產收益率很高,但負債率卻超過了80%(80%通常被認為經營風險過高),這個時候就得小心。這樣的公司雖然盈利能力強,運營效率也很高,但這是建立在高負債基礎上的,一旦市場有什麼波動,或者銀行抽緊銀根,不僅淨資產收益率會大幅下降,公司自身也可能會出現虧損。
這就像炒房子,如果一套房子的價格是100萬元,只需頭期款30萬元就買了,一年後這套房子升值到200萬元,賣掉房子,賺了將近100萬元,淨資產收益率就超過300%。雖然淨資產收益率很高,但要知道這是在負債經營,其實是借了銀行的錢(銀行按揭)炒房。如果這套房子沒有升值而是貶值,那風險可就大了,如果房價一年後跌到70萬元再脫手,可就是把本金30萬元都虧光了。
不考慮財務造假,淨資產收益率+本益比,基本可以識別出大多數值得投資的股票。
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值得投資時,一般可以先看看其長期的淨資產收益率。從國內上市公司多年來的表現看,如果淨資產收益率能夠常年保持在15%以上,基本上就是一家績優公司了。這個時候再看看其本益比如何,如果其本益比低於市場平均水準,或者低於同行業公司的水準,就可以將這只股票列入高度關注的範圍。
PEG指標
PEG(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是Jim Slater發明的一個指標,主要是考慮到PE估值對企業成長性的考慮不足,所以將企業盈利的增長率指標納入進來。
通常情況下,PEG指標是用公司本益比(P/E)除以公司未來3-5年的(每股收益復合增長率*100)盈利增長速度。比如一隻股票當前的本益比為20倍,其未來5年的預期每股收益復合增長率為20%,那麼這只股票的PEG就是1。
當PEG等於1時,表明市場賦予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來業績的成長性;
如果PEG大於1,該股票的價值可能被高估,或市場認為這家公司業績成長性會高於大家的預期;
當PEG小於1時,要麼市場低估這只股票的價值,要麼市場認為其業績成長性可能比預期的要差。
通常,價值型股票PEG都會低於1,而大部分成長型股票PEG都會高於1,甚至在2以上,投資者願意給予其高估值,表明這家公司未來很有可能會保持業績的快速增長,這樣的股票就容易有超出想像的本益比估值。
因為PEG的特點,高科技企業(TMT)、生物醫藥、網路軟體開發等應優先考慮PEG法,而低風險低增長率的成熟行業不適合運用PEG法。除高增長行業之外,PEG指標對化工、有色金屬、機械設備、輕工製造、醫藥生物、金融服務等行業估值也有較強的指示效應。
需要強調的是,因為PEG指標是個預測性指標,單獨使用的時候,價值不是很明顯,必須要和其他指標結合起來,其中最關鍵的是對公司業績的預期增長情況。
市銷率(P/S)
市銷率(Price/Sales),是每股價格與每股銷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投資者每年為獲得該企業一元的銷售收入而支付的價格。
市銷率估值對於零售行業較為合適,由於銷售收入相對穩定,波動性小,且具有微利的特點,一方面營業收入不受公司折舊、存貨、非經常性收支的影響,不像利潤那樣容易波動,另一方面收入也不會出現負值,更不會出現沒有意義的情況,即使淨利潤為負也可用。
市銷率估值,主要用於電子元器件、家用電器等商業零售行業的股票估值,另外對於房地產行業和金屬制品類行業,其估值也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市現率(PCF)或現金流折現(DCF)
本益比(P/E)和市銷率(P/S)評估企業,都是基於損益的估價形式,背後的支撐,是三個表中的損益表。然而,損益表比較容易被管理層操控,其修飾空間和變動彈性均比較大,經常容易把將「當期業績」與企業的「盈利能力」混為一談。即便是持續幾年的優秀業績,也不能代表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基於PE和盈利增長的PEG法,也很容易造成「企業動態低估」的假象,其實可能早已透支了未來的盈利。
市淨率(P/B)背後的支撐是資產負債表,這個的修飾空間和變動彈性均比損益表要小很多,但這個既是優點,又是缺點——因為PB對企業基本面變化反應不夠靈敏,對於輕資產類型的企業估值又常常沒有反應。
管理層真正難以修飾和操縱的是現金流量表,因為這個表格中的每一項都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資金流入流出,這個表對於企業基本面反應比損益表更靈敏,也更能體現企業盈利能力變化。進一步地,從理論上說,企業內在價值最合理的衡量,就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其經濟學的表達形式就是DCF模型(現金流折現, Discounted cash flow)。
可惜的是,DCF模型好看不好用,考慮折現什麼的計算起來也比較複雜,於是,有人便直接採用股票價格除以自由現金流的方式,來對企業估值,這被稱為PCF(Price/Cash Flow)。
因為真實反映了企業的資金動態,所以PCF方法可靠性高、靈敏度高,而且簡單直觀、實實在在,在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比較的時候,PCF方法常常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比方說,就在3個月前,有人用PE、PEG以及PCF指標,對比茅臺和五糧液的情況,看起來茅臺比五糧液僅貴了10%左右,但用PCF指標比較的時候,卻發現茅臺估值遠遠高於五糧液——於是,牛市一來,這幾個月來五糧液股價的漲幅就遠超過茅臺。
實際上,價值投資的燈塔——巴菲特,就最喜歡用現金流折現方式來購買他認為低估的股票,也就是他說的「看得懂的公司」,儘量做到「4毛錢買1元的東西」,相當於打折買。
當然,這個方法單獨使用,也有侷限性,關鍵在於現金流如何預期並折現。因此,該指標只適用於現金流相對穩定、可以預期的公司,適用資訊設備、紡織服裝、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消費行業、醫藥行業等行業的股票。
以上7種估值的方式,均能應用於所有股票,只不過各有各的適用範圍。
接下來要談的3個指標,都是隻能應用於特定行業的股票。
7)P/EV指標
由於保險公司業務的特殊性,人們特意創造了P/EV(市值隱含價值比,Price to Embedded Value)指標,用來對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進行估值。
內含價值(Embedded Value),是保險業獨有的概念,指的是每家保險公司根據自己的精算假設所計算出來的價值,因為其計算考慮了公司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可以視為壽險公司進行清算轉讓時的價值。EV不包括未來新業務產生的價值,直接反映壽險公司當前的經營成果,所以EV就成為了衡量保險股價值的安全邊際。
因為幾乎所有保險股都隱含國家信用擔保,對於保險股來說,PEV低於1基本就意味著股票價格被低估,如果低於0.8那就是極度低估時期,而PEV接近或超過2就意味著股票高估。
以A股的大牛股中國平安為例,其15年來股票回報超過20倍,但除了2007年的瘋牛階段之外,中國平安的PEV變動一直都不大。
8)RNAV指標
RNAV(Revaluated Net Assets Value)被稱為「重估淨資產法」,主要是針對對於房地產及商業及酒店業上市公司的估值。
假設一個地產公司,剛開發樓盤沒有體現出利潤,或剛剛盈利,PE極高,但其土地儲備的可開發價值是市值的幾倍,你能說沒有價值?
之所以提出RNAV法來評估重資產類的房地產和酒店股票,主要就是因為市淨率PB採用了賬面價值計算公司淨值的方式,房產的價值在不同金融環境下的淨值可能相差巨大,而這對公司估值影響巨大,所以需要採用重估淨資產法。
較低的RNAV值反映了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和較大的股本。因此使用RNAV估值法可以對公司各塊資產分別進行市場化的價值分析,從資產價值角度重新解讀公司長期投資價值。如果股價相對其RNAV存在較大幅度的折價現象,往往顯示了其股價相對公司真實價值則可能有明顯低估。
用戶流量和活躍用戶數
互聯網公司最為特殊,不能看PE、PB這些傳統指標,而是看用戶月活數、日活數的變化。傳統行業看淨利潤增長率,互聯網公司看用戶數量的增長率;傳統行業看PE、PB,互聯網公司看市值和用戶流量之比(P/U)。
原因在於,互聯網公司初期沒有利潤,PE可能無限大;輕資產,PB也可能無限大。只能看未來利潤的源頭,即用戶流量(UV),特別是活躍用戶和付費用戶數量的變化。BAT估值之所以高,就因為它們的用戶數量極其龐大。
不過,互聯網用戶數總是有個瓶頸,如果互聯網公司用戶數不再呈幾何數量增加,公司開始盈利,就需要考慮結合PEG方式來對其成長性進行評估。
編輯/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