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F挖掘投資機會
瞭解機構的投資策略
在上一節的內容中,我們介紹了什麼是13F。
投資者可以通過13F報告來觀察華爾街頂級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以及每個季度持倉變化, 從而獲得一些投資靈感,以及學習投資大師的投資策略。
然而,每個季度有幾千個大戶向SEC提交13F報告,哪些大戶的報告才值得我們關注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
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不同,它們買賣股票和建立投資組合的方式也不一樣。
上圖裡列舉了管理規模首20大的對沖基金,裡面都是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機構投資者,像達里奧掌管的橋水基金,以及西蒙斯的文藝復興基金。
那麼我們是不是直接跟著他們買賣就行了?
當然不行。原因很簡單,對沖基金也分很多種,它們投資策略也完全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對沖基金投資策略:
● 股票長短倉策略(Long/Short Equity):同時買入和沽空不同股票。或同時持有淨長倉或者淨短倉。
● 股票市場中性(Market Neutral): 同時買入低估值股票和賣出高估值股票,從市場估值失效中獲利。
● 事件主導策略(Event Driven):捕捉因預期會發生的市場因素而引發的價格波動。
● 環球宏觀(Global Marco):分析宏觀經濟趨勢對世界各地利率、貨幣、商品和股票影響,從而捕捉投資機會。
● 量化策略(Quantitative):通過數學模型來學習價格趨勢,從而捕捉投資機會。
只有了解機構的投資策略,才能更好地分析13F。
由於大戶使用的投資策略不同,13F報告的資訊也不是全部都有價值。
13F報告裡有兩個不足:
1、 資料缺失:13F報告裡只包括大戶好倉,例如股票和Call/Put期權等。但報告裡並不包括做淡倉。因此13F不能反映機構投資者的整體投資策略。
2、 時間滯後:由於提交13F報告的截止日期是每個季度結束後45天、很多機構投資者為了不讓市場窺探自己的持倉,都會在到期日才提交報告,因此資料有滯後性。
這兩個因素導致並不是所有機構投資者的13F持倉報告都有參考意義,有時甚至有誤導。
舉個例子,剛才提到的文藝復興基金,是以量化交易聞名。量化基金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其交易股票的頻率較以價值投資為主的基金要高。
換句話說,量化基金的13F報告通常具有滯後性,當你看到文藝復興的股票持倉時,他可能早就已經沽出了。
有沒有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投資者挑選值得關注的13F報告呢?
要找出有研究價值的13F報告,可以關注有以下三個特點的大戶:
● 單邊買入股票:使用這種投資策略的大戶,其投資收益依靠其好倉, 因此即使他們沒有公佈其淡倉,也不影響其好倉的研究價值。
● 長期投資視野:這類機構投資者的特點是持倉時間比較久,一般是5年到10年,或者以上。因此,他們交易股票的頻率很低,解決了13F資料滯後的問題。
● 歷史回報表現:關注多年回報良好的機構。若一家機構投資者經歷牛熊週期,還能保持不錯的回報,說明其投資策略在過去相對成功,值得學習借鑒。
有哪些機構滿足以上三個特點呢?
巴菲特的巴郡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巴菲特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其投資策略是尋找低估的好公司,然後長期持有。
因此巴郡滿足了純做好倉和長期視野的特點。
在歷史業績方面,巴郡過去15年(2007-2021)的累積回報309%(年度化收益率是9.85%),高於標普500的236%(年度化收益率是8.41%)。
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並崇尚長期持有,那麼你應該會對巴菲特的組合感興趣。
最後,還需要強調一下,即使是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他們也會犯錯。
因此,不要直接複製他們的投資組合。相反,深入研究一下他們組合的股票,公司的基本因素如何,然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買入。
分析13F報告之前,首先要了解大戶的投資策略。
你可以優先關注有以下三個特點的機構投資者,分別是純做好倉、長期視野和回報優良。
我們已經知道了如何找到有研究價值的報告,那具體應該怎麼分析呢?
下一節我們繼續談談。